当前位置:首页>廉政>以史为鉴

王祯廉能 重农著书

  《王祯农书》书影,此书插图丰富,开篇讲述神农氏对农业的贡献(上图)。《王祯农书》花了许多篇幅介绍各种各样的农具(如下图所示木棉纺车),对于复原古代农具具有重要价值。

  儒家“十三经”中,有一部《周礼》,书中不仅论述了古代的廉政思想,而且对战国时期的廉政措施作了系统的阐释,其中说道:“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廉”中的“廉能”,作为“廉”德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古代考核官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强调的是做官既要廉洁自守,又要能干实事,只廉不能,没有给百姓造福,还不能算是一个好官。

  元代有位堪称廉能的县尹王祯,任内勤政爱民,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安徽省志·名臣》中赞其“种种善迹,口碑载道”。王祯尤为突出的政绩是重农亲农,根据自己长期的调研与实践,写成了一部《农书》。这部《王祯农书》与《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农书”,王祯也与西汉的氾胜之、北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

  古代先贤对为官必须廉能有过不少论述,特别强调: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为官不能一事无成,如果“万事废弛,分毫无益于民,也逃不得‘尸位素餐’四字。”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人在官位上当然应该处理好本职事务,这样才能算称职,把官员的本职当好,做到这一步,也只是让人称赞一声好官。只有讲究学问树立根本,懂得做官的道理后,才能长远地坚持做个好官。

  据史料记载,王祯曾在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两地担任县尹,任内积极提倡农桑,奖励垦耕。他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其教民耕、织、种植、畜养,至纤至悉。”王祯每年规划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苎、禾、黍等作物的种植“授之以方”,还画出耧、耙等各种农具的图形,供农民仿制使用,并在年终逐项考核。王祯说,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如果不稼不穑,就很难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不居高堂衙门,“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问学在田头,求教于老农,孜孜不倦研读历代农书。经过长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王祯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前人有关的农学研究相融合,编写成三十七卷约13.6万多字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农书》。

  王祯这部兼论中国南北地区农业的《农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概述了古代农业生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记载了垦耕、播种、施肥、灌溉、收获、植树、饲养家畜和栽桑养蚕等具体方法,介绍了各种谷物、蔬菜、瓜果、竹木、麻、棉、茶等作物的起源、特性及其栽培技术,并用占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描述了257种农具、农业机械和生活用具的构造、来源、演变和使用方法,绘制附图306幅,并配有诗歌和韵文加以说明。

  他综合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对农事、农技、农具的创新与传承取长补短,积极推进。王祯在“锄治篇”中记载说:“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名为锄社,甚可效也。”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基层社会的守望互助的重视与推广。当时,北方系的鲁桑桑叶产量高,但桑树的寿命短,南方系的荆桑桑叶产量低,但桑树的寿命长。王祯便在《农书》中提出,应以荆桑为树,以鲁桑条接之,这样就能在保证桑树长寿的同时,提高桑叶的产量。他还在《农书》中推广棉花种植,木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得御寒之益”。

  元大德二年(1298年),旌德大旱。王祯自绘图样,赶制大批“高转筒车”,组织农民引水救苗,变歉为丰。他在《农书》中赋诗赞叹:“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王祯专注于农器的发明与推广,在《农书》中强调“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并自己动手,设计和改制了水轮三事、水转翻车等先进的农机具。在他的笔下,水砻、秧马、织机、牛转翻车、九转连磨、水力大纺车……一件件原始而古朴的农具农器,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随着朗朗上口的诗文,不断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农舍作坊。清代学者顾嗣立在编辑《元诗选》时,特别设立“农务集”部分,专门选用了《王祯农书》中咏叹农事农器的51首诗作,这在历代诗歌选集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这样说,王祯博学多识,不仅是一位农学家,还是一位诗人呢。

  王祯在《农书》中表现了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与对不劳而获者的愤懑:“累累禾积大田秋,都入农夫荷担头;才使赪肩到场圃,主家仓廪又催收”;“一得岂能偿百费,终岁勤劳一歔欷”;“今夫在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唯以骄奢为事,不思己之日用,寸丝口饭,皆出之野夫田妇之手,甚者苛敛不已,朘削脂膏以肥己”。

  清代的汪辉祖在其《学治续说》中认为,当官理政应因时因地进行治理。官员有才能、有见识,才可以很好地施政治理,才能贵在阅历多,通晓人情世故;见识贵在知识渊博。王祯为官,政仁民惠,功在《农书》,利在千秋,“其居此官,即欲尽其职;其行此事,即欲尽其心”的知,与“用心谋事、潜心于事、同心共事、精心成事”的行,是那么的和谐合一。今天的我们,无论为民,还是为官,面对事业,能不能像王祯那样,多一些“加实意,行实惠,验实事,课实功”呢?(史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