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廉政>国学天地

文质彬彬

何谓君子?《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过于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浅鄙陋,但是文采多于质朴,又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把两者均衡结合,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文,象形字,从玄,从爻。《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本意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后来人们把刻在器物上的图案也叫作“文”,由此引出文辞、文采等意。质,形声字,从贝,从斦。《说文》中释为“以物相赘也”,意为以财物相抵。从字源学上看,“质”可以解释为没有经过加工的素材,它的意思应该和朴实、自然等特征相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文”“质”的内涵有着多样的理解。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义以为质”,此处的“文”相当于现在常说的文化教养,而“质”其实就是本质的意思;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礼贵得中,奢侈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从礼乐的角度出发,把“文”看作是礼节的形式,把“质”当做礼的实际内容;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以“文”“质”分别代指文学创作中的虚拟和写实手法。

  对于“文”与“质”的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为人处世角度进行思考。《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孔子逸马的典故,说的是孔子的马跑到别人田里啃庄稼,结果被农夫扣下了。子路自恃勇武过人,粗鲁地命令农夫还马,而子贡则利口巧辞,给农夫讲诗书中的大道理,结果都被农夫赶了回来。此时孔子的马夫对农夫说,假使你耕于东海,我耕于西海,我们就没有相遇的机会,我的马也不会吃你的庄稼。可你不耕于东海,我也不耕于西海,彼此住得不远,庄稼也长得差不多,马儿又分不清庄稼的区别,怎么能保证你我的马都不吃别人的庄稼呢?农户觉得在理,遂将马归还。

  子路因疏于礼节而显得过于粗野,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子贡虽利口巧辞,但卖弄诗书未免流于虚浮,冯梦龙认为其“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而马夫则把自己摆在和农户平等的位置,体现出与人为善的交往礼仪,又结合生活实际阐明了道理,从而成功地打动了农夫。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斑斑,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质二者不可偏胜,质胜于文就会像子路那样粗野,而文胜于质则会如同子贡一般华而不实。可见“文质彬彬”讲求的其实是“文”与“质”的适均之貌、相衬之美。

  在儒家之后,“文质彬彬”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美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说:“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主张修史要文质兼顾,既要注意语言优美,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魏征则言:“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认为应当兼取南北文学风格的绮丽与真实,融会贯通以达到美的巅峰。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文质彬彬”的君子意涵中习得修身之道。党员干部应当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脑,用文化知识开阔眼界,同时加强人格修养和锻炼,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文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正心修身、固本培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能力水平。(周佳乐)


















上一篇:《左传》中的治理智慧

下一篇:没有了